从“问题小区”到“新都样板”,“党建+自治”破解安置小区治理难题
安置小区拥有多大能量?能调动多少资源?能为居民办多少事?成都市新都区的探索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新都区积极深化小区分类治理,开展问题小区攻坚行动,力争以“解决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难题”。杨柳苑小区、鸿运小区等安置小区作为第一批“攻坚”对象,积极探索治理新模式,通过“党建 自治”,推动组织在小区建立、资源在小区集聚、难题在小区化解,用走心服务不断提升安置小区治理效能。
发挥党建“引领力” 织密小区“党建网”
“赵木匠,下次活动什么时候开展啊?我有两把刀需要磨了。”11月15日,家住新都区斑竹园街道杨柳苑小区的居民王女士,向“杨柳叨客”自组织成员咨询。“杨柳叨客”是廖家湾社区在小区内组建的一支磨刀志愿服务队,近年来该服务队主动参与小区各项治理工作,是助推该小区“蝶变”的主力军。
“杨柳苑小区是一个农民集中安置小区,入住村民共878户。”廖家湾社区党委书记陈康俊介绍,该小区2014年安置完毕,从农村散居院落到安置小区集中居住,村民生活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凝聚人心、推动小区自治成了当时社区面临的最大难题。
社区组织党员集中开展入户走访后发现,虽然住上了楼房搬进了小区,但“磨刀”这件不起眼的小事却成了困扰大家日常生活的难题。“我们本来就是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大家都认识了解,我们就在小区里面招募会磨刀的人嘛。”针对农民集中居住小区是典型的“熟人社会”这一特点,小区党支部号召分布在不同楼栋的原队长、组长竞选小区楼栋长,并按楼栋设立党小组,顺利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了每个楼栋。
“我可以磨刀!”有磨刀经验的老党员赵木匠主动站了出来,经过相互推荐、自荐,杨柳苑小区磨刀服务队首批5名志愿者成功“集结”,并顺利开展了首次磨刀活动。
一次次的磨刀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目前,廖家湾社区已组建一支30人的磨刀服务队,联动辖区物业、网格,收集居民需求,每月定期、排班在辖区11个楼盘开展免费的磨刀服务。截至目前,服务队已累计开展100余场磨刀活动,服务群众5000余人,磨刀万余把。
当初的磨刀志愿者也被大伙儿亲切地称为“杨柳刀客”。在小区党支部带领下,通过搭建居民议事协商平台,常态化举办居民“唠叨会”,“杨柳刀客”发展成了“杨柳叨客”,居民在“唠唠叨叨”中担“家责”、议“家事”、定“家规”。凭借着一路唠唠叨叨管闲事,杨柳苑小区从一个“脏乱差”的安置小区变成了“有温度有颜值有品质”的宜居小区。
提升党群“粘合力” 织密党群“连心网”
新的安置小区环境有了明显提升,如何实现长效管理?新都区鸿运小区在新东社区党委的带领下充分发动群众力量,走出小区发展新格局。
“今天下午2点在院子里大榕树下面社区请大家喝茶,顺便说一下我们小区门头有啥子好招。”前段时间,新东社区针对小区大门口的“门面”问题,向大家发起了意见征集。路面坑坑洼洼、容易摔跤,门口黢黑、晚上害怕,环境不好,缺乏空间……通过微信群、扫楼、坝坝会等形式,社区充分收集了居民的需求意见。
“通过招募院落志愿者,开展院落清扫活动,大家一起动手,不但增强了院落居民的凝聚力,还让居民有了归属感。”收集意见后,针对小区“门面”问题,最终由社区党委书记牵头,通过居民自筹、商家捐赠的方式,共“化缘”资金6万余元用于小区“门面”改造。
“通过发挥党组织、党员的‘磁石作用’,把小区群众联系起来,产生‘蝴蝶效应’,凝聚服务群众、提升治理效能的强大合力。”新东社区党委书记刘锐介绍。筹集资金后,为解决“谁来做”的难题,社区立即发布了鸿运小区院落志愿者招募令,引来居民踊跃报名,鸿运小区“院落行动”自组织队伍也应运而生。
如今,看着通过一系列改造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小区,小区居民的心态也有了大改变,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不断增强。由原来不发声、不参与,到积极关心参与小区事务,捐钱、捐物支持小区建设,主人翁意识得到极大提升。
楼道里不亮的灯修好了,损坏的楼栋外墙补好了,楼道大型堆物清理干净了……一件件琐事,都通过共商、共议、共治得到解决。“以前哪家有事都找社区,现如今真正做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小区居民李爷爷如是说。
杨柳小区的蝶变、鸿运小区的和谐,是新都区深耕“党建 自治”探索小区治理新路径的一个缩影,在该模式下,社区居民“急难愁盼”问题越来越多地得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心墙拆除了,邻里关系开始变得融洽,人心也凝聚起来,“党建 ”带来的生活图景越来越美。面对新时代、新要求,新都区将继续紧盯基层治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问题小区治理为抓手,持续探索治理新方法、新思路,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华西社区报记者 彭戎 新都区委社治委供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