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伦旗“三网联动”打造精品工程(库伦旗三务公开平台)
库伦旗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切实强化组织引领,着力布局覆盖范围广、纵横联动强、创新空间大的“基层组织网”,积极构建因地制宜、简约实用、一举多得的“有机功能网”,牢固把握新农村文化内核,不断完善特色鲜明、乡愁浓郁、产业前景广阔的“文化内涵网”,实现“三网联动”,层层叠加,打造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精品特色。
截至目前,库伦旗2016年“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涉及危土房改造2131户、安全饮水工程建设18处、“三室”工程建设80处,延伸工程涉及嘎查村绿化166个、院墙建设1289公里、路肩硬化121.9万平方米、村部建设62个、文化广场63个,已全部完成。1911.7公里街巷硬化工程将于7月底全部完成,全旗庭院整治工作已完成80%以上。
着力布局“基层组织网”,推动合力攻坚
在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过程中,库伦旗突出党建示范引领,层层组织发动,深刻认识嘎查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在“十个全覆盖”工程中的重要抓手作用,努力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出一整套符合自身实际的经验、做法。
着力基层组织建设,试点实施支委与村委“两网覆盖”,逐村推广。各苏木乡镇强化村级两委班子领导核心建设,抓好“村书记引领各支委——各支委联系党员——党员自主选择包户”“村主任引领委员——委员联系村民代表——村民代表自主选择包户”两条主线,层层传导压力,将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村委干部和村民代表身上,以“两网交织”的模式,实现对全村农户包联“全覆盖”,推进“十个全覆盖”工程基本建设及村屯环境卫生整治等各项任务有力落实。
加强规范化管理,针对部分嘎查村矛盾突出等特点,试行村书记坐班制,每天上午5点到10点,村书记坐班工作。村书记带头解决各类苗头性问题,化解基层矛盾,做村民的知心人、“定心丸”,切实为广大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广泛动员群众主动参与到 “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来。对嘎查村党员实施规范化管理,实现党员全员建档、全员亮牌、全员评星,使党员与村民代表人人有档案、行为有记录,对党员和村民代表进行星级评定,弘扬先进、鞭策后进,严格党员管理,确保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积极构建“有机功能网”,打造实用工程
深入把握“十个全覆盖”工程的整体性、有机性,在院墙围栏建设、庭院环境整治等工程建设中,坚决摒弃华而不实的“面子活”,一切从实用功能的诉求出发,针对南北地区不同立地条件、不同产业特点、民俗传统差异,着力构建因地制宜、简约实用、一举多得的“有机功能网”,打造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
库伦旗南部浅山地带沟谷交错、低山连绵,村屯多依山分布,散而不规,雨季滑坡、泥石流多发。针对这种情况,他们邀请市、旗两级专家对部分村屯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水泉乡、先进苏木等地从护坡保安全的基本功能出发,对原有石头墙重新修缮加固,在庭院与道路间修建“安全墙”,确保雨季临墙不坍、村屯不淹,保证人畜安全。
针对北部沙丘广布、风沙多发情况,在庭院建设中鼓励村民就地取材,利用废弃木杖、树枝等建成密实的篱笆墙、木板墙,并将生活区、种植区、养殖区和杂物存储区科学分离,既防风防沙又坚固耐腐;以茫汗苏木为典型的“大围栏、小院套”建设,采用比砖墙更物美价廉的网围栏对草场进行保护,利用篱笆栏、板材栏、木栅栏进行庭院分区,美观实用,节约了大量资金成本。仅茫汗苏木,已建设网围栏530公里,就地取材建设庭院分区栅栏80多公里。
精心编织“文化内涵网”,建设品位乡村
“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库伦旗牢固把握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文化内核,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完善“文化内涵网”,打造品位乡村。
对珍贵古树、旧庙遗址等进行抢救性保护,因地制宜打造了多个亮点村落,如利用古树旁废弃危房进行改造,建设“古树故居”等旅游景观,展现民俗特色。上个世纪的犁杖、碾子、簸箕等,不仅是农具发展阶段的缩影,更是浓浓的乡愁。对于这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式农具、生活用具等,该旗在部分嘎查村建立了村史展陈馆进行妥善安置。注重传承安代文化,活跃乡村文艺团体,以文化的力量凝聚人心,营造生产建设氛围。
在塑造“点”的基础上,进一步精心打造“线”和“面”。随着“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进入尾声,村屯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平坦的水泥路将村与村、村与镇、农村与城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旗抢抓机遇,着力完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将原本孤立的村落景观与“三大寺”、银沙湾等品牌景区串联起来,进一步丰富旅游线路、拓宽旅游范围、推进旅游纵深,形成“点——线——面”整体联动、内生与外延共同丰富的文化内涵网络,切实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品位乡村,带动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