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精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抓手。为更好地探索和加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效,市委政研室联合开平市委办,通过实地调研、总结提炼、对标先进,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基层党建进行专题研究,形成此调研报告。

【调研精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对策建议

一、开平农村基层党建的基本情况及主要做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开平市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坚持把组织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全面落实“五级书记”亲自抓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基层党建“千万元保障计划”,持续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各领域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作用,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明显提高,初步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立足侨乡、拥抱湾区、争当示范”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截至目前,开平市共有党组织1706个,党员29507名。其中,农村党组织652个,农村党员12479名,占比42.3%。农村党组织书记226名,其中,由镇(街)下派机关干部兼任书记的41名。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为48岁,其中年龄在30岁以下的5人,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71人(不包含机关下派的41名干部)。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增强农村党组织组织力。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重要政治任务,对全市镇(街)、村(社区)党员进行全员大轮训。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升级改造周文雍陈铁军烈士纪念馆、万隆客栈、谢创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开展基层党组织达标创优活动,组织编印《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手册》。以基层党建、经济发展、民生实事、社会治安等四张“问题清单”为主抓手,高标准完成5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整顿,切实解决42个突出问题,实现100%销号,相关经验得到江门市委充分肯定和推广。

(二)以“头雁”工程为重点,持续增强农村党组织领导力。按照“选、育、管、储、用”的思路,建立全链条管理机制,下大力气调整撤换74名村(社区)书记,调整后平均年龄下降2.7岁。公开招录375名村(社区)聘用干部,选优配齐546名村(社区)书记后备干部,选派45名优秀机关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完善村(社区)干部激励保障机制,推动村(社区)干部工作补贴稳步逐年提升。注重从村(社区)优秀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乡镇公务员,打破工作上升瓶颈。成立江门第一家“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乡村发展要求的“三农”工作干部队伍和专业人才。

(三)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持续增强农村党组织影响力。深入实施先锋模范示范带动专项行动,持续开展“胸前一枚党徽、楼顶八个大字”活动。创新推出“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组织拍摄《情满桥新》等微电影,向群众展示“总有党员在身边”内涵和优秀党员形象,引导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大显身手。积极推进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分类管理工作,设立政策宣传岗、科技示范岗、治安调解岗、扶贫帮困岗等十多种岗位,探索为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搭建新的平台。深入开展“两带一包”(即党组织带动群众组织、党员带动群众以及“百名党员包百村”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开平成为全省唯一同时获得广东“十大美丽乡村”“20条精品线路”“50条特色名村”3大奖项的地区。

(四)以拓展服务为根基,持续增强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对党建阵地软硬件设施进行全面升级,高标准打造“市、镇、村、组”四级党群服务中心,建成269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切实强化基层治理水平,创新建立“德邻汇”智能化农村基层治理平台,构建乡村治理共建共享共治新模式。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民生问题攻坚月”活动,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精准脱贫、厕所革命、“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改水工程,赢得村民广泛支持。大力实施新乡贤工程、村史记忆工程,引导各镇(街)通过建立村史馆、乡贤会等形式,把从开平走出去的海外华侨、大学生、外出务工人员吸引回来,推动“村民回归、侨心回归”。

(五)以产业发展为方向,持续增强农村党组织发展力。积极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高规格组织召开乡村振兴暨全域旅游推进会,成功引进投资2亿元的荣桂坊聚庐村、投资1亿元的中国塘口“如也”民宿度假区等一批优质项目。以塘口碉楼侨乡、大沙鹤洲水乡两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建设为抓手,推动碉楼景区村落、天露山自然资源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连线连片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全力打造全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模式。推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入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创建家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的18个重点园区年产值达18.5亿元。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开平市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从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入手,树立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决策、重要工作等方面的领导权威和最终决定权,坚决防止出现农村党组织在农村社会领域缺位、错位、失位和被弱化、虚化、边缘化等现象;必须不断提升农村党组织自身的建设质量,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着力锻造一支更高水平、更专业化的带头人队伍,让干事、干练、干净的优秀人才引领农村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最大限度凝聚起乡村振兴合力,让党的主张、党的决定成为全民共识,组织动员好全体村民、乡贤主动参与其中;必须千方百计把发展搞上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思想,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培育壮大农村市场竞争主体,激活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经营效益。

二、对标浙江省先进地区审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差距

对标对表浙江省乡村建设水平,我市乡村振兴各方面的政策、统筹机制还不够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不彻底,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从深层次分析,主要在于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有待加强。

(一)抓基层打基础的认识有待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和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必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自2003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齐抓共管,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基层党建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党味十分浓厚。对比浙江省,我市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基层基础工作认识还不到位,部分党员领导干部主业意识不强。究其原因,主要是主观上存在偏差:一是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错误认识。认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虚工、是潜绩,经济工作、民生工作、业务工作才是实工、是显绩。因此,将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工作和业务工作上,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抓的不紧,甚至当起了“甩手掌柜”。二是将党建工作等同于党务工作。片面认为基层党建工作就是发展几个党员、收收党费、组织几次“三会一课”等日常党务工作,没有准确把握党建与党务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更好地把基层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统揽起来。三是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脱离。未能把农村基层党建全面融入到农村各项事务工作中,找准农村基层党建服务乡村事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际上,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这些都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起来,发挥他们的才能和干劲。

(二)农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浙江省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强,党内政治生活和日常党建工作都比较规范。在村“两委”的示范引领下,全体党员以及村民都能自觉地参与到村的各项事务工作中,党组织的内生动力充足。对比浙江省,我市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仍需加强:一是组织生活难规范。农村党组织书记普遍反映,有的农村党员长期外出打工,在家的党员白天要务农务工经商,只有晚上才能召集起来。而农村老党员较多,晚上出门不方便,按照上级要求不再发放误工补贴后,组织集体学习的难度越来越大。有的农村党组织虽然定期开展“第一议题学习”,但由于农村党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学原文、悟原理存在困难,而我市针对农村实际情况编写的教材相对缺乏,学习效果有待提高。二是存在外部干扰因素。一些地方宗族势力插手村级事务,扰乱基层秩序,削弱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比如,长沙街道三江社区党总支原书记、居委会原主任带头组织社区“两委”干部及部分村民小组长、村民寻衅滋事、故意毁坏财物、妨害公务等违法犯罪活动,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在发展党员问题上,“近亲繁殖”“关系党员”“人情党员”等问题依然存在,损害了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三)农村党员队伍能力建设有待加强。浙江省村干部整体队伍年轻、有能力、有冲劲。特别是农村“带头人”,普遍对于村的发展以及管理都有非常清晰的思路,群众基础坚实。村里的每位党员(不仅是村干部)都有联系服务群众任务以及承担村务工作。在村干部带领下的党员队伍,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十分充分。对比浙江省,我市农村党员干部引领发展的能力仍有很大差距:一是政治素养不高。个别农村党组织书记对中央国家方针政策理解不透彻,贯彻执行把握不准,对法律法规及具体业务知识认识不深刻,特别是缺乏农业科技指导和经济管理能力,驾驭复杂局面束手无策。二是创新能力不足。从整体上看,农村“两委”干部能够履职尽责,完成上级委派的任务,但现有党员干部年龄依旧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党建工作方法比较传统陈旧,思想观念解放力度不够。比如,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有的村干部过分依赖上级或其它地区提供现成的样本,然后“依葫芦画瓢”;有的满足于被动应付上级安排,存在等资金、靠上级、要项目的思想。三是号召力不够。一方面,动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力度不足,“政府干、农民看”等现象依然存在,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知晓度、支持度、满意度不够高。另一方面,未能全面激发乡贤的归属感,引导乡贤主动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在利用乡贤资源上,还停留在单一依靠乡贤资金支持的层面,在发挥乡贤先进发展理念、生产技术和生产项目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四是后备力量不足。近年来,我市虽然通过实施“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党员人才下派计划”等一系列举措,储备了一批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但离建设数量充足、素质过硬、能力够强的后备干部队伍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影响后备队伍建好、建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产业空心化严重,农民收入普遍不高。为了谋生,很多年轻的、有文化的劳动力都外出创业、经商或者打工,留在村里务农的人较少,有的自然村甚至成为了“无人村”,年轻接班人的人选范围较窄。五是考核机制不严。缺乏科学考核机制、考核指标,未能体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政策导向,导致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进取意识不强。

(四)农村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加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管是发展乡村事业、改善人居环境,还是引进产业项目、留住乡村人才,都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都需要建立长效的资金投入和激励保障机制。受制于财力薄弱等客观因素影响,我市当前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和保障力度仍需加大:一是整体投入保障不足。按照省委有关工作部署,我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建成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预计每个行政村需投入财政资金1500万元以上,未来10年平均每年需投入财政资金达3.5亿元。以开平为例,2017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23.33亿元,而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财政资金需求将占全年预算收入的15%,预计每年的财力缺口达2.5亿元。面对严峻的支出形势,我市虽千方百计狠抓增收节支,但仍无法完全靠自身能力消化支出缺口,必须积极向上争取将开平纳入省级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补助范围。二是对农村干部的激励不足。浙江省村干部的收入普遍实现多元化,特别是一些先进村的带头人,既有讲课培训收入,又有带头发展民宿民居以及特色农业收入。目前,我市农村“两委”干部整体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开平市2019年村党组织书记的工作补贴是2700元/月,在扣除社保或离任统筹金后,每月到手的补贴不足2500元。有的外出青年被发动回乡培养,但因为待遇低又选择重新外出打工;有的大学生村官,只是把到村任职作为“跳板”,最终目标还是机关、城市,能成功培养成为村书记的比例低。三是村干部缺乏上升渠道。村干部基本上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任职期限长短不一。虽然被称为村干部,但实际上不属于国家干部序列,不具备干部身份,也缺乏上升的渠道,这也是村党组织书记岗位吸引力不强的原因。既很难进入事业单位,更难进入公务员队伍。

(五)农村产业经济发展有待加强。近年来,在强有力的带头人引领下,浙江省各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推动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员工资福利保障、基层治理、农村保洁等各项经费充裕,有效把更多的能人、年轻人吸引回乡村,实现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建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强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主心骨;只有把农村产业经济、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才会更有活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对比浙江省,我市乡村振兴工作起步两年多,城乡二元结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底子薄、基础差,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比较缓慢。究其原因:一是抢抓机遇意识不强。乡村振兴实施以来,国家有关部委、省有关部门都在持续研究出台支持乡村振兴的系列创新政策举措。但我市村干部对政策敏感度普遍不高,缺乏精准对接上级试点、平台的意识,依然把目光集中在机动地、荒山、荒坡荒沟、荒滩的出租和出卖上,未能进一步增强村自身造血功能。二是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农村基础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部分村(居)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后,未能配备专人定期进行保洁管护,容易死灰复燃;部分雨污分流、农村公厕新建或改建后,相关设施未完善。个别村干部对乡村振兴工作思考不深,不知道如何下手,找不准切入点;有的村热衷于硬件建设,投入大量精力做党建宣传牌、建党建主题公园,在形式上造势,但缺少产业和文化等软件上的配套。三是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我市是全国著名华侨之乡,且辖区内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景色优美,保留古朴的民风民俗,但现阶段农业资源、乡村资源、华侨资源以及碉楼文化旅游资源未做到充分整合,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落后于碉楼旅游产业,岭南农业文化、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足。

【调研精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农村基层党建的对策建议

三、加强我市农村基层党建的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关乎村民切身利益,迫切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积极主动作为,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为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

(一)强化政治建设,为乡村振兴筑堡垒。办好农村的事,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使命在肩、重任在身。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一是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督促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民主集中制等党内政治生活各项制度,进一步健全村级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党组织的整体战斗力。二是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进行优化和调整,进一步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动力,推动农村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切实筑牢推动乡村振兴的战斗堡垒。三是规范村级组织工作运行机制。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乡村服务网络和服务机制。健全和落实村级党组织定期听取村民委员会工作报告制度,村党组织根据情况对重点工作和重点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落实党务公开制度,让农村各项工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二)建强骨干队伍,为乡村振兴树先锋。群众富不富看支部,村子强不强看领头羊。要坚持把“头雁”工程作为农村基层党建的头号工程,把建强骨干队伍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努力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骨干队伍。一是拓宽选任渠道。注重从村民小组长、选聘生(大学生村官、村委会主任助理)、复员退伍军人和外出务工经商返乡的优秀人员中选拔村党组织书记,让“村人治村”。二是严格选任标准。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把政治素质好、有奉献精神、带富能力强的党员选拔出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由镇(街)党(工)委对拟列为村党组织书记的人选进行条件初审,按不少于1:1.2的比例提出初步候选人名单。由市委组织部会同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政法、民政、信访、公安、司法、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税务等部门进行资格审核,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人选挡在门外。注重把好政治关、年龄关、学历关,结合届中补选以及集中换届,把队伍年龄结构偏大、学历水平偏低的不合理局面扭转过来。三是创新选任方式。在坚持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研究程序,按照民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选任村党组织书记的传统选任方式基础上,一些条件允许的村可推广百合镇公开竞争推选村干部的经验选任带头人(即镇党委不指定建议人选,由群众推荐,经村镇两级审核合格后,作为新一届村干部参选人,并通过公开竞争演讲,接受群众考评,由群众民主投票选举出新一届村委干部,然后再通过“两推一评”选出党组织领导班子)。另外,对于一些发展任务比较重、无合适带头人的村,可探索面向全市机关单位党员干部,公开考选村党组织书记。公开考选的村党组织书记在村任职期间,原单位身份、职级、工资、福利等经济、政治待遇不变。对表现突出、符合提拔重用条件的,优先提拔重用。四是加大培训力度。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加强基层党支部书记集中轮训要求,建立健全村党组织书记培训教育和学历教育机制,将村党组织书记的教育培训纳入全市干部教育培训整体规划,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培训经费列入市级财政预算。鼓励村党组织书记参加学历教育,对顺利完成学业领取国家承认的大专以上学历文凭的,市县两级财政按比例给予一次性补助。探索推开村党组织书记跟班学习制度,每年安排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优秀年轻的村党组织书记到市、镇(街)两级涉农部门跟班学习锻炼。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协会作用,开展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三)培育后备干部,为乡村振兴储动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后备干部储备上,建立完善村(社区)党组织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保证每个村(社区)有2名以上的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每个镇(街)女性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比例不低于10%。一是在本土人才中培养一批。镇(街)着眼本地,加强与公安等部门衔接,全面掌握户籍在本村(社区)、年龄在45周岁以下、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等本土人才情况,建立信息台账,及时发现和掌握适合进入村(社区)“两委”班子的人才资源,确定后备力量名单。二是面向社会公开选聘一批。结合选聘乡村振兴人才,每年由市委组织部统一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户籍在本镇(街),年龄在35周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作为村(社区)书记(主任)助理。把书记助理作为村级后备力量的重点培养对象,并及时将表现优秀的书记助理推选进入村党组织班子。三是在产业项目中吸引一批。借助大机遇、大平台、大产业,深入实施农村人才工程,积极谋划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电商项目,并从资金、技术、市场推广等各方面给予扶持,用这些实打实的项目吸引外出党员、人才回来参与,在发展项目的过程中,把适合担任村书记的人选出来、用起来。四是在机关事业单位中下派一批。对于在内部培养和公开招聘,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少于2名的村,镇(街)党(工)委可以从镇(街)部门单位的临聘人员中,按照相关年龄和学历要求,物色合适人选到村(社区)担任书记助理,作为村级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形成扎根在农村、奉献在农村、成长在农村、建功在农村的生动局面。

(四)深化党建品牌,为乡村振兴造亮点。近年来,开平市大力推广“总有党员在身边”党建品牌,在增强党组织凝聚力、提高党员干部荣誉感、服务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下来要围绕覆盖面、参与度、亲和度和可视度,持续深化推广品牌内涵。一是围绕“总有”拓展覆盖面。把党建品牌从过去依托党员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重点工作,向解决普遍民生关注点深化。结合巩固拓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通过直联工作制度和党员联系群众工作制度,深入倾听和掌握群众诉求。对于群众合理诉求,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列明清单,明确责任到人,对群众盼望解决的实事、难事开展“一对一”服务,形成“群众张嘴、党员跑腿”的良好服务氛围。二是围绕“党员”拓宽参与度。农村党员是实施乡村振兴的先锋队。要全面激发农村党员先锋意识,引导更多党员自觉参与到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惠民工程中来。严把农村党员入口关,多渠道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能力,落实好“双培工程”,突出乡村振兴、医疗保障、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政策培训,提升村干部理解及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围绕“在身边”提升亲和度。推广党员亮身份、亮承诺和联系农户制度,及时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和纠纷,让党员当好群众贴心人,办好群众身边事。结合本地特有红色资源、特色资源,着力打造更多面向群众开放、教育感染群众的展示度高的党建场所,让群众便捷高效了解到党的政策方针、体验到党的文化熏陶、感受到党的亲切关怀。

(五)强化激励保障,为乡村振兴夯基础。农村基层党建、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面广量大,必须有“真金白银投入”,才能加快补齐农村短板。一方面,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基础支撑作用和杠杆效应,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破解财政资金不足问题,深化开展“百企扶百村”行动,健全协调组织企业参与帮扶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引导作用,组织企业出资助力乡村振兴。用好水田垦造、拆旧复垦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政策文件,用改革的办法增加乡村建设收入,特别是要按照中央要求,土地出让收入等增值收益主要用于农业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从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离任保障等方面,确保村委会干部有盼头、有奔头,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经济方面,建立补贴增长机制,在全面落实省关于村(社区)“两委”干部补贴标准基础上,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补贴逐年增长机制,逐步提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补贴;健全绩效奖励机制,将绩效考核与绩效奖励挂钩,对获得“一般”等次以上的给予绩效奖励,激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热情;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机制,推动村(社区)干部参加企业职工养老和医疗保险,采取“先缴后补、按季结算”的方式,对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给予集体补助,适当提升我市离任村(社区)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政治方面,要给荣誉、给出路。定期对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表彰,推荐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增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政治获得感和荣誉感;要完善专项招录选拔机制,抓好专项招录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和选拔镇(街)领导班子成员工作,拓宽村党组织书记上升渠道。

(六)壮大集体经济,为乡村振兴增实力。坚持在加强党的建设中促进乡村振兴,深化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对症下药抓好基层党建服务,让党建成果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是突出党建引领带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具有政策、信息、资源等优势,能更好聚集各项资源,带领农民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促进乡村产业兴旺。要提高农村党组织覆盖面,采取“党建 产业”融合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上产业链”“进合作社”“入种养基地”,使党组织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坚强堡垒,更好地组织农民跟着党组织走、跟着市场走。二是突出资源融合推动。积极推广开平市乡村振兴、生态环保和全域旅游“三结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各级农口相关涉农专项资金,坚持集中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进一步打响全域旅游驱动型乡村振兴品牌。三是突出盘活资源撬动。针对农村承包地丢荒、碎片化以及土地产出效益低等问题,以更大力度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积极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对乡村生态农业建设空间进行全域优化布局、对高标准农田进行连片提质建设,对村落建设用地进行集中盘活挂钩、对新农村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进行集约精准保障。四是突出特色产业驱动。把握大湾区发达城市产业溢出的契机,每年高规格组织召开乡村振兴暨全域旅游推进会,深入推进农旅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工程,深化“经济合作社 企业 农户”合作模式,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休闲旅游等新业态,推动企业与村集体、村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乘借人文湾区建设的东风,用心用情做好岭南乡村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推动开平碉楼文化旅游区全力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一步擦亮“广东旅游看碉楼”的旅游品牌。

(七)推行清单管理,为乡村振兴明责任。农村基层党建是一项政治工作、民心工程、系统工程,要严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广“清单化”“责任化”工作方法,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一是逐级建立农村党建责任清单。坚持书记抓、抓书记,建立健全横到边、纵到底的责任体系,确保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主要领导要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把党建工作纳入全市总体工作布局,与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推进、一起考核。要自觉运用多规相融、多策叠加、多元投入、多力协同等思维,积极对接扶贫、发改、交通、民政等部门,统筹整合项目资金,争取工作支持,并全力投入到工作中。二是严格制定农村党建问题清单。坚持问题导向,常态化、全覆盖开展督导检查,探索按季度开展交叉督查,对发现问题建立台账,现场反馈、签字认领、限期整改,督促村党组织书记主动做好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保稳定工作。三是科学制定农村党建考核清单。进一步完善考核细则、检验标准,对乡村振兴工作进行“周督查、月通报、年考核”。鼓励和支持镇(街)、村之间开展“擂台比武”,在全市形成实干争先、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增加重点工作考核权重,强化考核运用,使考核结果与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结合起来,对考核排名前列的镇村,在项目审批、资金安排上优先考虑、倾斜使用。

作者:中共江门市委政策研究室、中共开平市委办公室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