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党建引领“三三”模式 构建共治共建共享社会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冷水滩区委党校2019年第一期科干班课题组
近年来,冷水滩区围绕城市基层党组织“抓党建、抓服务、抓治理”三大关键环节,探索城市基层党建“三三模式”,推动城市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以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科学化。
一、夯实“三个基本”,织密城市基层党建组织网络
1.精准定位城市基层党组织基本功能。近年来,冷水滩区按照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总体要求,建立起“区委指导、街道统筹、社区组织、小区负责、楼栋包干”五级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体系,逐级明确党建工作职责任务。
2.科学设置城市基层党组织基本架构。一是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调整优化街道内设机构和职能,明确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为街道主责主业,统一在城区各街道设立党建工作站,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下好城市基层党建“先手棋”。二是强化社区党组织纽带作用。将社区党工委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委托街道党工委全权管理。设立“一委一会三站一办”,形成了“一个核心、多个堡垒”的组织新格局。三是优化社区公共服务配置。为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向社区倾斜、向基层倾斜,冷水滩区将中心城区9个街道办事处、720余名富余工作人员全部下派到社区,进一步充实服务力量。通过规范权力清单、风险清单、防控清单、责任清单和工作流程,推动公安、人社、民政、计生等相关部门将161项审批、代办权限的公共服务事项下放到社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3.全面落实城市党建工作基本保障。坚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保障下倾,切实加强基层基础保障,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帮助街道社区解除后顾之忧。一是强化工作保障。每个社区设党工委委员7至9名,其中书记1名,由街道党工委委员或办事处副主任担任,其他委员由“一会三站一办”和驻区单位负责人担任。二是落实经费保障。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及时足额下拨社区运转经费、党建工作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等资金。三是抓好阵地保障。近年来,全区陆续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有计划、分步骤地对城市社区办公用房进行提质改造,开展“五统一”规范化建设,建好了通化街、凌云、翠竹园、狮子口等8个城市党建示范点。
二、突出“三化驱动”,构建城市大党建工作格局
1.区域化党建横向互动。突破“单位党建”局限,以“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区兼职委员制”的形式,推进辖区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228个市、区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106名机关党员兼任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大力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组团式服务工作,发挥党员的核心和骨干作用,构建了以街道党工委为主体、社区党工委为基础、网格党支部为平台、辖区内单位和全体党员共同参与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2.网格化党建纵向贯通。全面推行“1 N”网格管理模式,自2014年起在全市率先推行社区网格化试点,将城区划为20个社区304个网格,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形成“社区党工委—网格党支部—楼栋或小区党小组”为基本框架的网格化管理体系。
3.智慧化党建上下联动。整合各级党建信息平台与政务信息平台、城市管理服务平台等,实现多网合一、互联互通,促进党建工作与社会管理服务深度融合。一是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统一建设集“云计算中心、数据中心、综合应用平台”于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促成社区网格化管理真正成为主动、定量、系统的管理。二是整合红星网、远程教育平台、“智慧红云”平台等网络阵地,通过内外网互助,使党建工作与社区工作相呼应、相衔接、相促进,提高社区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区已投入128万元完成了智慧党建软件平台和指挥中心建设,4月初正式开通系统,城市党建正式迈入“智慧”时代。
三、推进“三元治理”,完善城市多元化治理体系
1.党建联席会议全面统领社会治理。建立起以街道党建联席会为引领、社区党建共建联合会为主体、党群服务中心为补充的区域化党建工作平台,统领街道社区内互不隶属、层次不同、领域多样的驻地单位党组织,有效带动驻地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区域党建、基层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等事务。为搭建好社会治理服务平台,区里根据居民群众的需要在华源府第、帝王广场、恒森电力花园等小区建成了永州市第一批功能齐备的小区党群服务中心,合理设置了阅览室、身心陶冶室、四点半学校、健康咨询室、邻里互助站、国学引导室、文体室等功能室,小区党支部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平台,组织辖区内的党员发挥自身能力、特长及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小区建设和管理。
2.驻区单位协同参与社会治理。推动资源共享。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对党建、教育、文化、体育等场所阵地、活动设施,相互开放,统筹使用。推动党员共管。落实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制度,建立党员在社区服务清单和负面清单,明确要求每名党员要认领1个以上公益性服务岗位,每月进社区至少参加1次以上夜间巡逻、扶贫解困、卫生清扫等活动。推动服务共联。驻区单位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互相提供服务清单和需求清单,在职党员每月至少用1天时间进社区开展服务。推动文明共创。社区和驻区单位结对共建形成合力,共同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每周至少组织1次以上文明劝导活动,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指数。
3.群团和社会组织精准服务社会治理。近年来,全区共孵化培育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社会工作类社会组织120余家,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留守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特困家庭帮扶等30余项专业服务。今年,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中心开发了“时间银行”公益项目,鼓励志愿者将富余时间存入“时间银行”,积极为居民服务,当志愿者自己需要服务,便可以从账户中提取时间,优先免费享受服务。目前已有383名志愿者加入到“时间银行”,组建了11支社区志愿服务团队,累计服务超过8000余次。此外,还组织区直单位党支部与社会组织党支部一对一结对共建,积极开展联建互帮互助活动,引导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发挥自身作用。
(课题组成员 蒋后教 李剑 王潇潇 彭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