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构建“校企地共同体”(校企地融合)

原标题:高质量构建“校企地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浙江省委要求推动高校党建与属地党建相融合,全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探索党建统领的校企地共同体建设。如何实现“校企地合作共赢”成为亟需破解之题。在“新文科”行动中,推动党建与业务两融合两促进,实现专业交叉与融合、平台协同与共享,是“校企地合作共赢”的核心路径。

红色铸魂,拓思政育人新格局

地域红色文化是经过中国革命检验的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探索成果,更是具有革命价值、建设价值、改革实践价值的先进文化,其价值导向作用、铸魂育人功能不言而喻。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身处革命红船起航地,以弘扬“红船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使命,坚持铸魂育人,加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大思政工作新格局。其中,校地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防教育学院,打造“红船坊”思政教育阵地,开展“沿着红色足迹学党史”,讲好地方红色故事,培育校地支部党建品牌等均取得实效,并获得“学习强国”等多方关注。

人才共育,建校地资源新平台

随着“新文科”概念提出,教育部“四新”建设课程启动,全国掀起了高等教育“质量革命风”,其核心是推动传统文科教育从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从专业分割向交叉融合转变,突出强调学科建设的交叉融合、开放包容与技术人文特性。对高校而言,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带来的新媒介、新技术、新场景尤其是新需求,教育质量变革必须拥抱社会,比任何时候都要更贴近基层社会、行业企业等需求,只有真正找到需求方的痛点,才能实现精准服务,才有可能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组织学生“走读海宁”,搭建社会实践与劳动教育实践平台,组织学生深入工厂、高新企业、科研院所等生产研究领域“入企受教”;与海宁市学习型企业家协会合作推出“学·海”项目,常态化聘请海宁企业家、各类专家担任学院指导老师等双向互动,倒逼学校探索“新文科”落地路径,产生育人“共振”效应,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

产教融合,构双生共赢新系统

要使企业从被动的压力响应到“我要合作”的主动性逻辑,而不是慈善捐赠式或行政推进式参与人才培养,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奖励措施与约束性举措,从多个维度补偿企业因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而承担的经济支出;另一方面高校要基于企业发展深度对接需求,努力助力企业全方位价值链提升。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努力从“产教互促、产创融合”等方位发力。紧扣海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特点,与海宁政府、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海宁皮革城风尚学院等2个产业学院、11个实验实训中心和216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推行“引企入教”、实现“课堂设进市场”,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与海宁人社局等10余个部门共建海宁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与海宁市司法局、海宁市经信局共建海宁企业法务学院,并已开展10届司法审判理论与实务研讨会等活动。在推进过程中尤其关注中小微企业所需,在尽量减少企业相关支出、帮助解决具体难题、提升知名度并实现更高社会价值中层层推进。在基层政府部门的助力下,努力实现双生共赢,构建合作生态。

区域共治,促管理效能新提升

高校深度融入区域治理,是高校历史使命的自然延伸,也是社会治理的必然环节。同时,地方政府应服务和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以高校人才、教育、数字等诸多资源优势为重要抓手,服务行业企业、活跃地方文化、激发多方活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把校地合作的改革成果转化为基层的发展红利和治理实效,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积极“辅政献策”,与海宁市经信局合建“海宁市经济与信息化研究院”,与海宁市发改局合建“海宁研究院”,与海宁市商务局合建“海宁电子商务研究院”等研究型功能平台,开展“解读海宁”“浙江省小城市培育试点调查”“百村调查”等系列产教融合专项调研,收集经济、社会、民生、法治等各领域的实践成果和经验案例,推进基层治理相关议题研究,为地方发展献策辅政;同时与海宁市民政局共建海宁社会工作学院,与地方政府、医院、学校等19家单位合作搭建公益志愿服务平台,积极助力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文化创新,焕融合发展新活力

高校与所在地域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政产学研结合层面,更内化为精神文化的渗透中。各地通过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及其教育价值涵养出新的校园文化气质和精神内涵,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高校则在形形色色的教育实践中继承发扬区域优秀文化,并将这种地域认同的价值理念转化为育人实践。“潮城”海宁以其“潮”文化、名人文化、廉政文化最具特点和意涵。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通过“潮之声”社科理论、“潮公益”志愿服务、“潮风尚”文明创建、“潮之韵”文化交流、“潮之讯”网络文化传播等五大工程,与海宁广泛开展13个项目合作,创建三大“仰山”文化品牌、“海宁名人文化长廊”,开展“扬清送廉百村行”实践调查,丰富和创新校地文化交流载体,促进校地文化融合发展、共同繁荣。

申屠莉,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党委委员、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党委书记)

来源:浙江日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