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打造“样板支部”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重庆文理学院数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学生第一支部(原重庆文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党总支学生第一支部)荣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近年来,数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党委学生第一支部在校、院党委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政治引领为出发点,紧密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强基固本 铸造“样板支部”
构建党建工作体制机制。学院学生第一支部努力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助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构建起“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环境育人为先导,与社区治理相结合,坚持‘素质拓展与团队精神训练’和‘心语’工作室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创新,持续抓好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123456质量提升工程’和人才综合培养‘四大工程’重点工作建设,共同推动学生第一支部党建工作做到‘七个有力’”体制机制。
健全组织机构,配齐配强专职队伍。学院学生第一支部成立于2008年,设学生支部书记1人,委员(含兼任)2人,现有党员33人,其中教师党员5人,学生党员28人。支部成立以来,先后5次荣获重庆文理学院先进基层党组织,2021年被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授予重庆市首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样板支部;支部委员、院党委书记连续4年在学校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中获得“好”等次,并于2021年获“重庆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支部党员、院党委副书记荣获“重庆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庆市大学生心理成长论坛‘十年贡献奖’”;支部书记荣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重庆市首届最美高校辅导员、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重庆市优秀辅导员等。
把握时代脉搏 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教育平台,让拓展训练进入基层党建。学院依托学生第一支部委员、院党委书记在全校开设的市级教改课程、校级重点思政课程《素质拓展与团队精神训练》公共课平台资源,对师生党员、学生干部等积极开展素质拓展与团队精神训练,拓展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等,加强党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新生适应能力、学生干部协作能力、党员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选课踊跃,开课16年来,参训学生6000余人,成为全校学生的抢手课程。
党建与健康教育相融合,让健康教育进入党建工作。学生第一支部书记和支部党员、院党委副书记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依托学校首届辅导员工作室——“心语”工作室、学校在学院建立的首个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等站点,充分利用2023年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等平台,在党员和学生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赛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院利用专业背景和资源,积极组织学生党员参加华为ICT大赛、“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设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工程素养展示暨模拟职场大赛、演示文稿设计大赛、主题征文演讲大赛等系列赛事,努力培养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
依托人才培养“四大工程”搭建党建实践新平台。学院党委为学生第一支部搭建以“系列故事引导工程、爱心服务志愿工程、职业素养拓展工程、优良学风建设工程”人才综合培养“四大工程”为重点的师生党建实践新平台。“四大工程”以支部为坚强堡垒,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功能,带动入党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及青年团员在专业学习、学科竞赛、班团建设、寝室文化建设、就业创业等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推动学院事业向前发展。
党建工作成绩显著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
支部党建工作成绩显著。学院学生第一支部先后5次获得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支部获批重庆市首批“全市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顺利通过终期验收。学生第一支部党建“双创”工作取得的成绩影响和带动了学院党建“双创”工作的整体推进,学院党委成功获批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第二批党建“双创”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23年7月,学院党委荣获2023年中共重庆市委教育工委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
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近几年,学生第一支部党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后孵化出重庆永爱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西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19个微型企业;成功申报各类科技创新创业项目100余项;一批支部学生党员荣获重庆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各类学科竞赛等省级以上奖项60余项。学院学生荣获“互联网 ”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一、二等奖各1项,“创青春”全国铜奖1项,荣获华为ICT大赛2019-2020全球总决赛实践赛云赛道全球一等奖。
(作者: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