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如何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校党委书记范小林和部分学工干部研讨红色文化育人工作
参观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成为该校新生入校红色教育第一课
红色文化校本课程深受青年大学生欢迎
将红色元素融入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示范创建15个红色班级
“饮水思源”寻访宣讲团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文明实践,引导大学生争做红色传人
该校编创的红色歌舞连续9年应邀参演“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
如何破解高校“重教书轻育人”问题?如何将红色基因更好地融入青年大学生的血脉灵魂?如何构建红色文化育人机制?赣南师范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立足红土地办学、用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办学传统,把培养具有“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苏区精神特质的红色传人作为育人目标,叫响“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育人理念。省委组织部调研组多次深入该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专题调研。
赣南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和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素有“共和国摇篮”“红色故都”之称。赣南师范大学始终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制定《关于推进“苏区精神进校园”工作方案》《关于把苏区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初步建成有主旨、有理念、有目标、有路径、有举措、有保障的“六有”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党支部与党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着力打造“红色文化育人”品牌。
品牌定位: 弘扬“立足红土地办学、用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办学传统
创建于1958年的赣南师范大学,在上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中央苏区研究所,聚集了一批研究苏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的教师,通过讲座、选修课、通识课、专业课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运用于人才培养实践,积极探索以苏区精神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赣南师范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重要论述,持续深化办学传统,提出“老区高校要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始终,带头学习贯彻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带头培养红色传人,真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努力办好让党和国家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在这一背景下,学校总结凝练了“立足红土地办学、用苏区精神育人、为苏区振兴服务、做苏区精神传人”的办学传统和品牌定位,立足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培养具有苏区精神特质,信得过、靠得住、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红色文化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和革命精神特质,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我们党的文化根脉,也是高校立德树人最好的营养剂。校党委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的‘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嘱托,充分挖掘红色资源,赓续红色历史,凝聚红色力量,用苏区人物、苏区故事、苏区精神教育人、感染人、激励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着力打造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的红土学府。”赣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范小林说。
如今,苏区精神等红色文化铸烁了该校品质,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和育人品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审核评估等三轮评估专家组一致认为,“经过不懈坚持和多年沉淀,红色文化育人的理念及其育人目标已深入人心,自觉体现在学校人才培养各项工作中”,学校“是一所特色鲜明、前景良好的区域性优秀师范大学”。
推进措施:建立红色文化“五融入”工作体系,打造“三全育人”示范高地
赣南师范大学坚持把赣南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日常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学术研究等,形成“党委主导、上下联动、协调推进”的红色文化育人格局,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红色文化育人。
一是融入课程教学,增强主导力。在赣南师范大学,张玉龙、张文标两位老师主讲的教育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央苏区史专题讲座》深受同学们欢迎。该校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通过挖掘红色资源精华,打破红色文化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孤岛效应”,以通识课、专业课、技能课形式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立体式、特色化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编写《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红色文化十讲》《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本》等系列红色教材,开发赣南苏区红色故事、红色歌曲、红色诗词、红色家书选编等校本教材,广泛运用到思政课和课程思政中。推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融入油画创作课程的教学模式研究”“红色体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等一批红色文化育人项目,组织了《中国古代史》《结构化学》《大学语文》等6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试点。“远方”的案例与“身边”的故事并举,使“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如春在花、如盐化水”,专业教学与红色文化无缝衔接、巧妙融合。该校2017级金牌讲解班学生张玲丽说:“课程里有思政味,听起来却没有说教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同学们自然而然地汲取红色滋养。”
二是融入日常管理,增强渗透力。今年5月,赣南师范大学“瑞金班”团支部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这是该班自2010年10月成立以来,继全省“第五届雷锋班”“龚全珍式向上向善好集体”和“全国活力团支部”等荣誉之后,斩获的又一殊荣。在该校,像“瑞金班”这样的红色班级有15个。有的以赣南苏区地名命名,如“兴国班”“于都班”“寻乌班”等;有的以革命先烈先辈命名,如“肖华班”“赞贤班”“传珠班”“公略班”等。“唱一首红歌、写一篇红文、开展一次红色实践……”该校将红色元素、红色精神,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体系,示范创建红色班级、红色文化学院。红色班级经常性开展读红色书目、观红色影视作品、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访红色后代等活动,将苏区精神与班风建设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浓郁的“红色”中得到洗礼。红色文化学院采取“2 1”培养模式,即两年在各教学学院红色班级日常培养,一年由红色文化学院遴选骨干培养。坚持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线上线下结合的原则,一批理论大家、党史专家、思政名家、红色后代成为该校“红色文化学院讲师团”教师,以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教学深化人才培养。“身为红色传人,我们要永远跟党走,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该校2016级历史专业、曾两度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第六届瑞金班团支部书记吴检美同学表示。
三是融入校园文化,增强感染力。2019年11月,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88周年纪念日,赣南师范大学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人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精彩亮相。全剧聚焦中国共产党从“定都瑞金”到“战略转移”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完美地把音乐、舞蹈、情景表演、曲艺、诗歌、非遗展示和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融为一体,以宏大的主题、感人的旋律、倾情的表演、真挚的情感,艺术再现中国共产党在赣南苏区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成为该校又一原创红色经典。该校将这一剧目的音乐、舞蹈片段作为学生练唱、习舞的特色课程,在“教中演、演中学、学中悟、悟中行”,让师生接受沉浸式思想洗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赣南师范大学以红色剧目、红色展馆、红色网站、红色活动等载体,使红色文化育人有形化、系统化、趣味化。按季推出“红色书目品读分享”“红色经典朗诵”“红色影视作品展播”“红色定向越野”“红色故事大赛”“红歌会”等,形成“红色文化活动月月有”的常态。其中红歌赛已连续举办29年,红色故事会、红色经典朗诵会已连续举办15届,成为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校园精品。开设“红土地论坛”“苏区研究论坛”,建有“红井水”主题网站和“红土赣师”等红色微信微博,打造的“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红色文化育人成果展馆”两个校内主题馆,成为全省“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读有红色书目、看有红色展馆、讲有红色故事、唱有红色歌谣、诵有红色经典、观有红色影视、演有红色剧目、赛有红色项目、学有红色典型”,红色文化在该校已构筑成“立体育人工程”。
四是融入社会实践,增强影响力。“红色文化是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饮水思源、担当奋进,把苏区精神、长征精神融入灵魂和血脉,走好新时代长征路。”2019年7月,该校音乐学院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来到福建长汀开展“红色基因代代传”文化艺术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参观革命旧址、查阅文史资料、搜集红色歌谣、聆听当地党史专家讲述红色故事,队员们无不感慨万分。坚持搭建红色基地、红色社团、红色寻访等实践平台,赣南师范大学每年通过开展“走苏区、寻初心、筑梦想、做传人”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进行红色考察和体验。以赣南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为依托,建立10余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成立大学生思源协会、大学生苏区精神宣讲团、大学生映山红合唱团等20多个“红字号”学生社团。组织师生“重走长征路”,创作红色精品剧目、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组织寻访革命旧址、红色后代,编撰出版《红色记忆——中央苏区红色故事集》故事丛书。化学化工学院红色班级“伯坚班”在湖边镇涌泉敬老院设立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基地,25年如一日组织开展“夕阳红”关爱慰问活动,将爱心接力棒代代相传。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普及宣讲团在赣县区沙地镇开展教育关爱服务的同时,进行“共和国的历史”“我和习爷爷说说心里话”等生动宣讲,在当地中小学生心中播下新思想、新理论的种子。
五是融入学术研究,增强支撑力。学校以建设苏区研究高地、苏区精神宣传教育阵地和苏区文化开发利用智库为宗旨,整合校内外专家,将系列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利用的优质教育资源,直接运用于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成为学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的智力支撑。依托学校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全国首家红色文化研究学术刊物——《红色文化学刊》和红色文化研究博士后工作站,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以及红色文化研究。通过学术交流、田野考察、实地调查、成果汇报等多种途径,源源不断地为红色文化育人提供养料。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支撑计划项目“中央苏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发展史研究”等30余项国家级课题研究,800多篇中共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育人方面的论文在《新华文摘》《中共党史研究》等期刊发表,不断反哺红色文化育人实践。
品牌效果:“红色引擎”释放澎湃动力,弘扬了学校优良的 “三风”,提升了育人质量,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赣南师范大学持之以恒的红色文化育人实践,将红色富矿转化为优质育人资源,将红色内能转化为工作动能,将红色滋养转化为发展势能,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特质”人才。
红色文化育人贯穿于学校办学治校体系,弘扬了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民”,这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赣南师范大学党委大力倡导苏区干部好作风,努力开展“建好班子”活动,持续打造“团结、务实、廉洁、亲民”的校领导班子,不断提高治校理教能力和水平,连续八年被省委评为“好”班子。学校以红色文化滋养校园,引导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教职工立足岗位争创新时代“第一等工作”,不断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学校在全国高校排名近五年从392名跃升至293名,自然指数排名稳居前200名。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江西省模范教师、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广大教师怀着对赣南独特情怀和时代责任担当,叫响“把论文写在赣南红土地上”,以科技创新助力精准脱贫和苏区振兴。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钟八莲教授多年坚持开展赣南脐橙的栽培、增产、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的研究,并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赣南数十万果农提供科技服务,在当地传为佳话。
苏区精神内化为青年学生自觉追求、外显为自觉行为,涌现出一大批红色传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赣南师范大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一批批具有“信念坚定、作风扎实、专业过硬、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等苏区精神特质的红色传人”。其中,涌现出始终扎根赣南红土长期从事红土地文艺创作的国家一级编导、数十年坚守三尺讲台大爱育人的全国模范教师、始终把百姓冷暖放进心里的“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20年坚守山区从事生态农业生产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心系赣南教育倾心捐资助学的优秀企业家、追寻服务西部梦想的“中国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优秀村官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红色文化的滋润和感召下,“扎根老区、服务基层、到艰苦地方去”成为毕业生的一种“时尚”。用人单位普遍赞誉学校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奉献的优秀品质”。学校有近6万名毕业生先后扎根赣南老区基础教育一线,目前赣州市各中学60%以上的骨干教师、70%以上的重点中学校长出自该校。“做一名对国家对人民有爱有奉献的人”,“90后”全国优秀特岗教师曾且茹毕业后选择留在赣南贫困山区支教,用实际行动践行自己在红色班级作出的承诺。
红色文化育人已成为该校教育教学的重要支撑,推动了育人实践不断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近年来,在红色文化育人体系构建中,该校创作了大批红色精品剧目和美术作品,其中,《苏区干部好作风》《长征从这里出发》《血沃红土》《十送红军》等舞蹈和美术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在校研究生杜欢主演的戏剧《回家》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个人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由学校编创的红色歌舞连续9年应邀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汇演。《地方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苏区精神和客家文化培养扎根基层人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赣南师范大学利用“十个一”推进红色文化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荣获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红色文化学院:高校文化育人优势平台建设》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实践启示:守正创新,努力培养红色传人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赣南师范大学“红色文化育人”的探索实践,给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诸多启示。
推进红色基因传承,构建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革命精神。这些伟大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不过时。”高校必须自觉担负起“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历史使命,把红色文化育人作为一项长期工程,融入学校办学育人体系,一任接着一任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要把红色文化育人作为一项基础工程,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各方面,打好立制度、建机制、强队伍、抓落实 “组合拳”。把红色文化育人作为系统工程,全校上下联动、全员参与、协同推进,构建红色文化育人大格局,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相得益彰。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探索培养红色传人和时代新人的新路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西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积淀,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地。高校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深入挖掘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先进文化,在已有思政元素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拓展,推动红色文化、国情省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要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育体系,创新红色文化内涵,不断增强育人针对性和实效性,让青年大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努力探索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红色传人和时代新人的新路子。
释放办学底蕴和文化积淀,创新高校党建品牌。2020年全省组织部长会议强调,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实抓好基层党建,让各项工作有特色、出精品。全省基层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推进会要求,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高校党建品牌建设年”活动。大学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文化体系,文化底蕴是高校之魂。创新高校党建工作,创建高校党建品牌,不能与本校的文化底蕴相割裂。高校应立足办学目标、办学方向、办学特色,加强党建工作顶层设计,以品牌化建设为抓手,统筹落实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和意识形态责任制,优化党建引领事业发展的总体布局。要突出“一校一品”,在积淀中创新,在创新中积淀,力争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亮点突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校党建工作品牌。
(江西省委组织部调研组)
(图片均由赣南师范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