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食品安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模式 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食品安全事件管理)
来源:湛江日报-湛江新闻网
“国安在乎民,民安在乎食”。食品安全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形象和民族尊严,是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民生问题。今年全国两会,驻湛全国人大代表林水栖聚焦食品安全问题,建议创新食品安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模式,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为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鼓与呼,力求让人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体系的健全、机构改革调整后部门监管职能和协同机制的丰富完善、国家惩戒食品安全事件力度的不断加大、大数据监管手段的创新发展等,质量安全水平逐步向好。”林水栖同时指出,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差异大,食品生产企业良莠不齐,规模小而分散,事前、事中监管范围广、难度大且成本高等特殊情况,食品安全风险隐患仍然较为突出,食品安全风险治理凸显出持久性、复杂性、隐蔽性的特点,治理的难度仍然十分艰巨。
林水栖指出,目前,法律法规等监管体系仍以事后监管为主,且惩戒力度较国际水平仍有待提高。食品安全仍然实施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方式,实现全产业链治理模式缺乏系统完整的制度保障和高效有力的资源整合。
“因此,建议完善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建立单一部门按食品不同类别全程监管的模式。”林水栖表示,针对目前管理模式的不足,建议建立单一部门施行全程监管的机制,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统一监督管理,改变多部门同时监管却又谁都不管的问题,只有形成一种责任到具体机构、责任到具体单位、责任到具体人的机制,才能确保我国食品监管机制真正发挥作用,有力打击食品质量安全的违法行为,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概率。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国家、省级、地市级和县(区)级4层架构形成的立体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为更好地利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大数据库,使之更好地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议在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取得大量食品安全数据的基础上,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动态的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系统,通过大数据确定各种食品的重点监管地区、重点监管品种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督抽查和专项检查,同时扩大食品跟踪监测范围,加强食品溯源力度,依法实施监测信息发布制度,做到心中有数、公众知情、决策透明,增强公众信心。”林水栖建议,建设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系统,为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他认为,要以食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实施事后监管“零容忍”,推动行业自律、社会共治和建立“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在全国范围构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基于信用的失信惩戒、守信激励机制,对食品安全失信人员实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高消费的惩戒,真正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限”。
我国国土面积大、市场主体多、基层情况复杂、管理执法难度大、法律制度较难实现高度统一与适用。把食品安全管理这一涉及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与执政能力和水平挂钩,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保障。为此,林水栖建议持续完善食品安全领域职能部门间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大重点区域监管力度,增加基层监管人员编制数量。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完善风险预警和评估、做好现场检查和抽检、认定和处罚危害行为等方面,要持续深化、强化、统一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和内容,尽可能把食品行业全链条、全要素、全内容纳入机制范畴,建立更高水平的全领域适用标准,减少多头管理,打破行政壁垒障碍。同时,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把监管重点放在城乡结合、农村及边界地区等容易出现真空、漏洞的区域,要把提升基层执法人员业务能力、增加基层执法人员编制数量、加大数字监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监管执法经费保障水平放在重要位置,以此解决基层监督执行层面的各种“痛点”和“堵点”。
责任编辑:徐卫民 审核:詹亚旺
湛江市市场监管局驻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林健表示,脱贫攻坚带来了乡村巨变,既是物质脱贫,也是精神脱贫,不仅体现在村民的家庭经济、生活方式等物质生活的提升,也体现在包括乡风文明在内的精神生活的丰富。在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中,横坑村被评为“湛江市先进文明村”。
据青平镇工作人员介绍,脱贫攻坚给当地乡村带来巨变,截至去年底,全镇贫困对象1397户3549人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建立起扶贫特色产业基地8个,设置贫困户公益性岗位94个。截至去年底,青平镇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自然村达70个,去年完成43条自然村24.24公里的“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镇已建有公厕22座,镇级污水处理厂正在全力推进中。在农村人居环境“三清三拆三整治”中,全镇338条自然村已100%完成整治任务。全镇23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有集中垃圾收集点,配备了400名村级卫生保洁员,实现自然村保洁员配备全覆盖。
青山脚村村民谭达兴悠闲地坐在自家新房前,左边是其旧居。
破阵子: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带来山村巨变,雨后春笋般冒出的长效脱贫产业,令青平镇产业规模、质量两提升,为全面推动乡村振兴装上了强劲的产业引擎。
在湛江市市场监管局扶贫合作基地——横坑村的扶贫项目红橙园里,橙已收尽,劳作的村民把收集回来的等级外废果剥皮晾晒后,加工制成“橙皮糖”,销售到各大城市。
作为水果大镇,青平镇有机衔接扶贫产业与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所需的“产业兴旺”,依托优势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品牌,扎实推动产业提效增优,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当日下午,在采访车驶往那毛角村的路上,大片叠翠的茶山远眺在目,路旁的制茶厂已开始调试机器,为制春茶作准备。稍低的坡地里,一树树荔枝花在暖和的阳光下已盛开,在树下管理蜂箱的蜂农提早进入了“农忙”。低洼的树林里,群鸡啄食。一片较平缓的坡地里,大片的凤梨田绵延着,首批果已长得拳头般大小,凤梨田的管理者告诉记者,这批优质凤梨4月便可面市。
那毛角村的村干部自豪地告诉记者,特色农业及加工业,在青平四季都是“忙季”:春有明前茶透绿、明后凤梨香;夏有莲舟动鱼藕、熟荔展红云;秋有桂圆剥似玉、新谷灿若金;冬有红橙压枝低、腊味散浓香。
在渝湛高速公路旁的多别村路口,十数辆小轿车缓行会车。随车的青平镇工作人员表示,这条村路通往湛江唯一保留完整的同安古堡,新春期间,吸引了众多市民自驾前来休闲踏青,访古寻幽。目前,同安古堡已成为当地继那毛角连片生态农业休闲区、仙人域景区后的乡村游热土。
村庄保洁员卜永梅。
据悉,为全力突破乡村振兴的产业规模,青平镇引入多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对接国内知名连锁超市和网络生鲜平台,利用“互联网+平台+现代农业”营销模式,加快特色农产品流通。二是扎实推动产业提效增优。为依托农业做强贸易和物流业,当地制定实施重点工业企业首席服务官制度,专人专责为企业解难。同时,狠抓产业配套,不但令当地生态旅游业发展较快,还初步实现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截至去年8月,全镇共开展组织实施扶贫项目42个,2020年已累计收益469.3万元。
满江红:乡村振兴党员干部挑大梁
当日傍晚,彩霞满天。无人机镜头下的青平,沙铲、名教两江通红。
青山脚村的村场公园里,音响扬声器传来舞曲声。原定和村民共乐的扶贫干部和当地“两委”党员干部因临时入户走访工作又一次“爽约”。
村民表示,已经习惯了驻村扶贫党员干部的“爽约”,“他们很忙,他们驻村的住处,灯关得最晚,有他们挑大梁,村子才越来越好!”
在脱贫攻坚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青平的党员干部挑起了大梁。农村基层党建强化效应明显,去年截至9月,组织24个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党建述职,共吸收预备党员26名,新增积极分子32名,培育后备干部共136人;调整设置村民小组党支部75个,覆盖344条村民小组,覆盖率达100%;新建“两新”党组织2个。在防疫工作中,成立2个临时党支部,组建两支共64人的“先锋队”,党员干部始终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线。
有困难,找组织;有纠纷,找干部。在青平乡村,已成为新风尚。
新春甫开,春风如歌。在村民欢声中,衔枚疾进的青平,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