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处置(如何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疏解与引导)

原标题: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处置

高校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相关事件为核心,是广大师生情感、态度、观点、意见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关系到校园安全稳定,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充分认识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高校群体的特殊性使得高校网络舆情特征明显,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应对处置难度。

传播速度快。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高校师生往往同时使用微博、微信、抖音等多个平台,助推高校舆情传播。此外,在微博超话、百度贴吧等平台上都有以高校名称命名的讨论区。学校发生的各种事件、师生产生的各类情绪会在那里聚集,信息量全、浏览量大、评论量多。

涉及内容多。高校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多元复杂,有国际形势、国内热点、社会事件、学业成绩、情感交流、衣食住行等。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目的包括但不仅限于求助解答、交流讨论、情绪宣泄。

社会关注度高。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职能,与社会接触面广,交流合作多。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接班人”,被寄予厚望,一言一行往往被聚焦。

情绪色彩浓。高校网络舆情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感丰富、情绪也易波动。

泛化异化风险大。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各种思想文化在这里交流交融交锋。境外敌对势力时常给师生关系、学术道德、人身安全等热点话题“添油加醋”,推高舆情热度,试图泛化异化相关事件,借机关联并向教育制度、民主管理、人权地位等意识形态领域延伸。

高校网络舆情产生的成因分析

业务工作失位。办学治校往往涉及师生的方方面面,如果个别部门或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可能导致业务工作存在差错,致使师生利益受损,从而引发舆情,尤其是在涉及招生、入党、选举、奖助贷发放等重点领域。

信息沟通错位。高校经常会出台一些改革发展政策为师生办实事、解难题。如果在政策出台前没有进行广泛调研,政策出台后没有进行深入宣讲,政策执行中没有进行意见收集,就有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好心办坏事,从而诱发舆情。

突发事件抢位。高校如果发生实验室火灾等突发事件,广大师生往往会在网络上进行讨论,在扩大事件传播的同时,因信息不对称可能会造成对事件的歪曲解读。另外,社会层面的突发事件也会传到学校,产生热议,形成一定程度的舆情。

谣言流言上位。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学校师生、校外人员中可能会有不明真相或有意滋事的少数人,通过网络捏造事实,试图引发关注,带来流量,满足某种欲望。

积极把握高校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基本原则

聚焦分级负责,着力责任落实。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职能部门牵头负责、各单位协同配合、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应对”和“事要解决在本单位、本部门”的原则,网络舆情涉及单位、部门作为应对处置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聚焦“三早”原则,着力舆情可控。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增强风险防范意识,遵循网络舆情处置“黄金4小时”法则,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报告”,实现有效介入。各单位、各部门要第一时间将监测与收集的网络舆情报告党委宣传部。党委宣传部对网络舆情进行初步分析研判,核实信息真伪,加强动向监测,将较大、重大网络舆情第一时间报告分管校领导或校党政主要领导,并通知舆情涉及单位、部门报告其分管或联系校领导。学校相关部门按工作程序和要求,及时将重大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应对处置情况报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方面。

聚焦网上网下互动,力求配合到位。清醒认识到网络舆情的根源来自于网下。网下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网络舆情的处置效能。只有网下处置好了,网络舆情处置才会事半功倍。因此,在处置网络舆情事件中,应始终牢记网下处置的第一性,牢牢抓住网下处置与网络处置互相配合的关键点。网下处置好了,网络处置配合到位,舆情发展态势才不会失控。

聚焦内外协同,着力联动到位。一方面要发挥内力。重大舆情、较大舆情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和舆情涉及单位、部门负责人成立工作专班,在学校内部形成快速响应机制。一味冷处理并不会使师生淡忘,反而会产生信息不对称,引发师生的猜疑与不满,进一步加剧矛盾冲突。只有积极面对,坦诚相待才能及时化解危机。另一方面要善借外力。影响力较大的舆情往往与社会层面紧密相连,远远超出高校权力范围,需要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积极主动对接公安、宣传、网信等部门,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通、行动共同,妥善化解涉校负面舆情。

聚焦标本兼治,着力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师生参与决策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等作用,在决策过程中广纳民意,在改革过程中汇聚民智,在发展过程中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师生意见反映渠道,比如可通过“千人访谈”“校长与你有约”“作风监督邮箱”等方式,让师生表达意见更通畅,让部门回应更务实。大力开展依法办网、上网、用网教育,引导师生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共同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与此同时,将舆情工作情况纳入二级单位党建工作考核、综合考核和个人年终考核,出台网络舆情事件责任追究办法,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对未能正确履行职责而发生舆情事件、造成不良影响的要追究责任。

(朱忠祥,作者为南京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工业大学基地成员)

来源:新华日报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公众号
公众号
在线咨询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