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党的建设“三大体系”与发挥党建读物作用(关于构建党建工作三大体系的意见)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都是知识的载体,学术是指系统专门的知识,学科是指按照知识的性质划分的科学门类,话语则是指所对应的特定学术与学科的话语体现和显性表达。“三大体系”需要通过基础性、整体性知识框架,连接成共同发挥作用的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因此,完善“三大体系”建设,应以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中心内容。中国特色党的建设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党建原理与中国共产党伟大自我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更应如此。党建读物的编辑与出版,既是党建知识的传播阵地,也是不断完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而建构与党的建设相配套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笔者以党建读物出版社正在打造的干部工作专业书库(人梯书库)为例,简要论述完善党的建设“三大体系”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对党建读物与建构党建知识体系的关系和作用谈些看法。
一、掌握历史主动,拓展党建研究历史视野
掌握历史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历史主动的底气来源于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只有通过对历史进程进行科学阐述,才能使历史规律得以说明和验证。这就需要树立大历史观,坚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来看待历史和分析历史。
有关党的建设的历史读物,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加。目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在分类上比较粗放,缺乏针对党的建设领域不同重点问题的专题史;二是在内容上研究分析的视野不宽,主要知识点集中在党的历史文献和重要事件上。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就强调研究中共党史要采取“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作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其中所谓“古今”,就是不光从党的诞生开始,而是要联系古往今来的历史发展;所谓“中外”,不仅是指中国与外国,还包括己方与彼方,即自己的对立面。有比较才能鉴别,有比较才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认清历史方位,把握历史规律,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人梯书库丛书《中国共产党干部工作史纲(1921—2021)》(修订本)就是一本记述百年大党干部工作发展的专题史。这本书把研究目光聚焦于党的建设中的干部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充分挖掘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全景式展现百年来党的干部工作产生发展过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干部工作发生的格局性变化和突破性进展。《百年溯源话干部》则把关于党的干部工作的论述视角延伸到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史的思潮起落、国民党后期的自我反思以及国际上不同人物的相关分析评价中。围绕干部工作出版的《古代官员考课制度史话》《美国文官制度评介》等,也都体现了这样的编写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加强学理探求,将“知其所以然”作为研究重点
所谓学理,指的是贯穿于所获知识中的科学原理。李大钊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开篇就说马克思的学说是要下功夫才能读懂的,“因为马克思的书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和他的学术思路时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他告诉我们,“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显然,这里强调的就是学理探求的问题。
学理是学术的灵魂。从知识传播的角度看,党建读物作为党建知识的传播阵地,告诉读者“是什么”是必要的,但是还不够,还必须进一步回答“为什么”。“是什么”解决的只是“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就要回答“为什么”,这样才能从学理上解决问题。人梯书库丛书从创立起,就以推进学理分析为己任。比如,《百年溯源话干部》一书,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干部的思想成长史,归结到革命理想和集体主义这两条思想主线上,有针对性地从学理上回答了“唯物史观为何成为‘觉醒年代’认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钥匙”“革命是什么及今天应该如何认识革命”“当干部就应该明确的社会责任与自我价值是什么”“干部标准对干部成长的根本意义是什么”等思想疑虑。《干部分类考核方法研究》一书,深入论述了“关于简与繁”“关于易与难”“关于快与慢”“关于有为与不为”“关于主观与客观”“关于评人与评事”“关于实绩与德才”“关于定性与定量”“关于结果与过程”“关于评比与开发”十个问题。这些都是党建读物针对现实问题进行学理分析的有益尝试。
三、打开学科边界,创造交叉融合的党建学科新体系
党建研究由来已久,但就党建学科体系建设来说,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本质上看,一个学科之所以能够形成,就在于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范式。范式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观念层面上的范式建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知识传统或思想传统,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上的范式建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而对党建学科体系范式建构来说,难在后一个层面。
现在一说起党建学科建设,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与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因为这些学科已经基本自成体系,并且许多需要纳入党建学科的知识与之有交叉。但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绝大部分学科的边界实际不是固定的。学科本身就是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分化与整合而形成和发展的,如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等新学科,无一不是以综合性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形态登台亮相的。这说明,学科建设是一个动态调整过程,新学科的优势就在于能够打破原有学科壁垒、贯通学科内容、融合学科特长,从而形成新的知识创新力。党建学科建设作为“后起之秀”,不要急于马上形成固定的范式建构,不妨先打开学科边界,有的学科资源可以为我所有,有的学科资源可以为我所用,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和问题导向的学术训练。人梯书库丛书的编辑出版正是走的这样一条路,比如已出版的《干部心理健康工作研究》应归类到心理学科,《干部工资福利保险制度概述》的作者是经济学博士,《谈话调研方法》的作者则是一批长期从事高校社会调查专业教学的教师。
四、面向实践创新,坚持中国化的党建学科学术追求
学科是科学发展走向成熟的产物,它以规范化为主要目的,相对于实践而言总是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源源不断地接受实践创新的推动与滋养。包括党建学科在内的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土化或者说中国特色是学科成熟最重要的标志,也是其最根本的学术追求。
中国特色不会从天而降,创新也不会来自闭门造车,只能来源于深入持续地对实践经验的追踪研判、总结概括和宣传推广,党建读物有条件也有责任在这方面作贡献。人梯书库丛书的编辑出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立足于原创性,力争深入党的干部工作第一线,用中国干部工作特有的专业化语言,向读者解答中国特色干部制度是什么,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成效怎样看、特点在哪里,方法有哪些、具体怎样做。编著的方式有论述式,有问答式,也有经验介绍式。像《好干部标准实践方法研究》《干部工作问答(任职考察篇)》《干部考察考核方法新探(2018—2021)》《干部聘任制初探》等,有的本身就是学术研究成果,有的可以作为进行进一步学术提炼的素材。
五、注重固本培元,党建学科建设也要从基础研究抓起
党建学科是否需要基础研究,现在有不同意见。基础研究这个词过去主要用于自然科学领域,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不太提,它指的是不以直接应用为目的,而是为应用学科提供基础支撑的科学研究。新时代党建研究作为一门科学,也同样需要基础研究。这在短时间内可能很难见效,却是“抓根本、利长远”的大事,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新时代党的建设“三大体系”能走多远、能发挥多大作用。但是,基础研究不能是信马由缰,而需要顶层设计和战略安排,组织优势力量开展攻关。
党建读物可以成为聚集新时代党建基础研究力量的一个平台。就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工作来说,其重要性决定了在构建党的建设“三大体系”中应该有一席之地。有关干部工作方面的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编写基础教材,比如可供高校本科生或者研究生专业教学使用的《中国共产党干部学》等;二是开展基本结构溯源,针对我国高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新时代党的干部队伍主要来源的实际情况,对新一代干部来源结构与经历结构进行追踪研究;三是进行基本队伍分析,进一步从学理上说清楚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下,公务员队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队伍、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之间“分类管”与“一起抓”的关系。目前人梯书库正在组织编写《中国特色公务员制度简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简述》《国有企业选人用人简述》,以推动这方面的基础研究。(戴晓曙)